文言文特殊句式---判断句

飞扬 语文微学 2021-07-15 3602 0

     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、情况、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"是"来表示,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,对主语进行判断,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。

1、用“者”或“也”表判断。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:

(1).“......者,......也。”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。主语后用“者”,表示提顿,有舒缓语气的作用,谓语后用“也”结句,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。如:“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”(《史记.陈涉世家》)

(2).“......,......也。”判断句中,有时“者”和“也”不一定同时出现,一般省略"者",只用“也”表判断。如:“操虽托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)

(3).“......者,......。”有的判断句,只在主语后用“者”表示提顿,这种情况不常见。如:“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”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

(4).“......者也。”在句末连用语气词“者也”,表示加强肯定语气,这时的“者”不表示提顿,只起称代作用。这种判断句,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。如:“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”(《战国策.齐策》)

2.用副词“乃”“则”“即”“皆”“耳”等表判断。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。例如:

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。(司马迁《陈涉世家》)

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

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
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。(苏洵《六国论》)

3.用否定副词“非”等表示否定的判断。例如:

①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(苏洵《六国论》)

②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…(《孟子·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
4.用动词“为”“是”表判断。其中“是”表判断,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“是”的区别。例如:

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
②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
③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(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

④巨是凡人,偏在远郡,行将为人所并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
⑤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。(代词,这样)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

⑥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(《木兰诗》)

5、无标志判断句。

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,既不用判断词,也不用语气词,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。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,可以转化为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句式。

①刘备天下枭雄。(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)

②荀卿,赵人。

③秦,虎狼之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