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特殊句式---定语后置

飞扬 语文微学 2021-07-15 10865 0

     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,一般为“(定)主─[状]─谓─ (定)─宾”,即主语在谓语前,谓语在宾语前,修饰语在中心语前;但有时因修辞、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。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,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,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。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,就称它为“倒装句”,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。

      我们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“定语后置”

      文言文中,定语的位置一般来讲也在中心词前边,但有时为了突出,中心词的地位,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,或使语气流畅,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,并用“者”结句,形成“中心词+后置定语+者”或“中心词+之+后置定语+者”等的形式。

      应注意的是,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,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。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:

1、“中心词+后置定语+者”的形式

①求人可使报秦者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译文:“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”

②楚人有涉江者。(《刻舟求剑》)

译文:“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”

③荆州之民附操者。(《赤壁之战》)

译文:“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”

④四方之士来者。(《勾践灭吴》)

译文:“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”

⑤村中少年好事者。(《黔之驴》)

译文:“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”

又如:

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 (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)

②率子孙荷担者三夫。 《愚公移山》(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)

③当其时,巫行视小家女好者。?(当其时,巫行视小家好者女)

④人马冻死者相望。(冻死者人马相望)

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。(烧溺死者人马甚众)

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。(亦具体而微者雁荡)

⑦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(有吹洞箫者客)


2、“之…者…”为标志,即“中心词+之(而)+后置定语+者”的形式。“之”是定语后置的标志。

①马之千里者(《马说》)

译文:“千里马”

②僧之富者不能至

译文:“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”

③国之孺子之游者(《勾践灭吴》)

译文:“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”

④石之铿然有声者。(《石钟山记》

译文:“铿然有声的石头”

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,四海之大,有几人与?(《五人墓碑记》)

译文:“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,普天之下,有几个人呢?”

又如:

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(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,受上赏)

②此四者,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。(此四者,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,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)

③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。(附操者荆州之民)

④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嵬。(带陆离长铗,冠崔嵬切云——佩着长长的宝剑,戴着高高的切云帽)

⑤大阉之乱,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,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(《五人墓碑记》)(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)


3、用数量词作定语时,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。形成“中心词+数量词”的形式。

①比至陈,车六七百乘,骑千余,卒数万人。

译文:“等到了陈这个地方,有六七百辆车,千多名骑兵,数万名士兵”

②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(《马说》)

译文:“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”

③吏二缚一人诣王。(二吏二缚一人诣王)

④尝贻余核舟一。(尝贻余一核舟)


4、“中心词+之+后置定语(形容词)”。

①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(《劝学》)

译文:“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”

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(居高庙堂则忧其民,处远江湖则忧其君)

③四海之大,有几人欤?(大四海,有几人欤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