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特殊句式---状语后置
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,一般为“(定)主─[状]─谓─ (定)─宾”,即主语在谓语前,谓语在宾语前,修饰语在中心语前;但有时因修辞、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。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,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,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。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,就称它为“倒装句”,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。
我们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“介词短语后置”或“状语后置”。
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。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,其中尤以由“以”“于”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。有时候,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(主要是“以”“于”这两个介词)会省去,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。
1、由“以”字构成的介词结构,主要格式为:动十以十宾
介词“以”组成的介宾短语,在今译时,一般都作状语。如:“具告以事。”(《项羽本记》)即“以事具告。”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,实际就是“以事具告(之)。”
例如:
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(《张衡传》)
译文:“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”
②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(《伶官传序》
译文:“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,禀告大功告成”
③请其矢,盛以锦囊(《伶官传序》)
译文:“并请出那三枝箭,装进锦囊”
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(《伶官传序》)
译文:“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”
⑤申之以孝悌之义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
译文:“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”
⑥覆之以掌(《促织》)
译文:“用手掌覆盖(蟋蟀)”
又如:
①咨臣以当世之事。(以当世之事咨臣)
②具告以事。(以事具告)
③何不试之以足。(何不以足试之)
④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。(以桑树之)
⑤为坛而盟,祭以尉首。(以尉首祭)
⑥掭以尖草。(以尖草掭)
⑦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。(虽以严刑董之,以威怒振之)
2、由“于”字构成的介词结构,主要有两种结构格式:
(1)格式:动十于十宾
用介词“于”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,译成现代汉语时,除少数仍作补语外,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。如: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”(荀子《劝学》)两个“于蓝”在翻译时,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。
例如:
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(《赤壁之战》)
译文:“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”
②能谤讥于市朝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
译文:“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”
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(《五人墓碑记》)
译文:“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”
④以勇气闻于诸侯。(以勇气于诸侯闻)
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(此所谓于朝廷战胜)
又如:
①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(于长勺战)
②贫者语于富者曰……(贫者于富者语曰)
③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(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)
④李氏子蟠,......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(不于时拘,于余学。)
⑤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,国内空。(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,国内空。)
⑥故燕王欲结于君。(故燕王欲于君结)
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!(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)
⑧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,国内空。(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,国内空。)
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?(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?)
⑩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(至于负者于途歌,行者于树休。)
(2)格式:形十于十宾
①长于臣(《鸿门宴》)
译文:“(他,指项伯)比我长(大)”
②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(《张衡传》)
译文:“虽然才能比世人高,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”
?
3、由“乎”字构成的介词结构,主要格式:动十乎(相当“于”)十宾
介词“乎”(此时的“乎”相当于“于”)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,在翻译时,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。如:“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。”(韩愈《师说》)句子中的“生乎吾前”既可译为“在我的前面出生”,作状语,又可译为“生在我的前面”,作补语,一般来说仍作补语,而“固先乎吾”的“乎吾”则一定要作状语。
①风乎舞雩(《四子侍坐》)
译文:“在舞雩台上吹风”
②名垂乎后世。(乎后世名垂)
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(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