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固定句式

飞扬 语文微学 2021-07-15 2215 0

      在文言文中,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、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,掌握这些常见句式,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。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:

一、表陈述语气

1.“有以”“无以”,分别译为“有用来……的办法”“没有用来……的办法”

如:①袁人大愤,然未有以报也。(《书博鸡者事》)

②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(荀子《劝学》)

2.“有所”“无所”,分别译为“有……的人(事、物)”“没有……的人(事、物)”

如:①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。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
②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。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
3.“何以”,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、方法,译为“凭什么”“依据什么”

如:君何以知燕王。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4.“比及”译为“等到……的时候”。

如: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(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

5.“以为”、“以……为”,译为“认为”、“把……当作……”、“用……做……”

如: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。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

②至丹以荆卿为计,始速祸焉。(苏洵《六国论》)

6.“……之谓也”“其……之谓也”,译为“说的就是……啊”

如:①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者,我之谓也。(《庄子·秋水》)

②其李将军之谓也。(司马迁《史记·李广列传》)

7.“不亦……乎”,译为“不是……吗”。

如: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。(《论语》)

8.“非……不得”,表强调,译为“非……不可”

如:则谓非草木不得。(《芙蕖》)


二、表疑问语气

1.“如何”“若何”“奈何”,分别译为“怎么”“怎么样”“怎么办”

如: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2.“如……何”“奈……何”“若……何”,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、对付,译为“对……怎么样”“对……该怎么办呢”

如:①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(《愚公移山》)

②西门豹顾曰:“巫妪、三老不来还,奈之何?”(《西门豹治邺》)

③则较死为苦也,将若之何?(林觉民《与妻书》)

3.“何……为”“何(奚)以……为”,译为“要(拿、用……做(干)什么呢”或“怎么(为什么)用得着……呢”

如:①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

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(《逍遥游》)

4.“何以……耶”,译为“怎么能……呢”

如: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?(《种树郭橐驼传》)


三、表反问语气

1.“况……乎“,译为“何况……呢”

如: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?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

2.“岂……耶”“岂……乎”“独……哉”,可译为“难道……吗”

如:①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?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?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③独畏廉将军哉。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
3.“安得……也哉”,译为“怎么能够……呢”

如:安得使予多暇日,……以疗梅也哉。(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)

4.“安……哉”,译为“怎么……呢”

如:安能屈豪杰之流,扼腕墓道,发其志士之悲哉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
5.“况……欤”,译为“何况……呢”。

如:况草野之无闻者欤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
6.“无乃……与”,译为“难道不是……吗”

如:无乃尔是过与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7.“何……之有”,译为“有什么……呢”

如:①譬若以肉投馁虎,何功之有哉?(司马迁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)

②姜氏何厌之有?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


四、表感叹语气

1.“何其”“一何”,译为“多么”“何等”。

如:①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。(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)

②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。(杜甫《石壕吏》)

2.“亦……哉”,译为“也……啊”。

如:亦盛矣哉。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


五、表推测语气

1.“得无……乎”“得无……耶”,表推测语气,译为“恐怕……吧”。

如:①吾辈得无苦贫乎。(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)

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。(蒲松龄《促织》)

2.“其……乎”,除了表反问语气外,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,译为“大概……吧”。

如:王之好乐甚,则齐国其庶几乎。(《庄暴见孟子》)


六、表判断语气

“唯(顾、直)……耳”译为“只是……罢了”。

如:①此唯师心自用耳。(《问说》)

②顾未有路耳。(司马迁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

③直好世俗之乐耳。(《孟子见梁襄王》)


七、表选择语气

“与使……,无宁……”“与其……宁”“与其……孰若”,表选择,译为“与其……,不如……”

如:①与使吾先死也,无宁汝先吾而死。(林觉民《与妻书》)

②与其不逊也宁固。(《训俭示康》)


八、表比较

“……孰与……”“……与孰……”,译为“与……相比,谁……”

如: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

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。(司马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